预测压力--从生理上测量和预测噪声影响

节选自Lärmbekämpfung(Laufs, C., Herweg, A.: "Beurteilung von Lärmwirkungen anhand physiologischer Messungen", 发表在Zeitschrift für Lärmbekämpfung 18 /2022 Nr. 1, S. 11-16; VDI Fachmedien, Düsseldorf. ) https://www.ingenieur.de/fachmedien/laermbekaempfung/

自古以来,"战斗或逃跑反应 "帮助人们通过反击或逃跑来应对危险情况。这种反应能使身体适应不同状况——例如,通过增加心率,为体力消耗做好准备。在与野生动物或自然力量的对抗中,这种身体反应提高了人们的生存几率。今天,大多数人已经遇不到这些威胁了。然而,我们的大脑仍然不断地评估感官知觉,寻找潜在的危险指标,使身体处于警戒状态。声音尤是如此。与野生动物不同,声音和噪音是现代社会人类主要的压力触发因素——此外还有时间压力或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

下文概述了 HEAD acoustics 如何在听音室利用生理测量来评估噪声的影响。分析生理测量在研究噪声影响方面的潜力,进而使用它们来预测压力影响。

耳外噪音影响

噪声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构成潜在的健康危害。这不仅仅是声压级过高的问题。它对听觉系统造成的直接损害被称为听觉噪音影响。然而,噪声的影响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听觉范围[1]。噪音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被称为耳外噪声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产生生理或心理压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减弱——即由于对声音事件的进一步处理,只对大脑产生影响。对噪声的耳外反应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后果[2]。 那么,这种应激反应是如何呈现的呢?

产生应激反应的生理机能

我们的身体会将某些声音事件视为潜在危险的指标,并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自己处于警戒状态,以此作为预防措施。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起构成自主神经系统,负责无意识反馈。与交感神经系统相比,副交感神经系统对机体有镇静或抑制作用。当我们受到压力时,有可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身体就会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和/或呼吸频率增加,肌肉张力和血压增加,消化系统功能暂停,以提供身体用于战斗或逃跑等关键功能的能量,同时瞳孔扩张,有助于提高视力。如果经常处于这种警戒状态,长此以往,对健康不利。反复的血压升高或心率增加会损害心血管系统[3]。当身体处于压力的持续影响下,甚至可能进入所谓的失控状态。如果战斗或逃跑都不可能,身体就会调整到忍受压力的状态,进一步释放皮质醇。这种应激激素会减弱疼痛反应,但是,频繁的释放也会削弱免疫系统。当然,剂量决定毒性,应激反应也是如此。

1:应激反应期间的生理变化概述

好在我们可以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应激反应。利用收集到的数据,HEAD acoustics的科学家们在研究噪声影响时,能够将耳外噪声的影响和特定的声音事件关联起来,并不止于询问受试者。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压力感知,即便身体发生的应激反应已经到了可以被测量出来的程度[4]。​​​​​​​

 
生理参数

一般测量所捕捉到的最常用的生理参数包括心率、心率变异性(HRV)和皮肤电导率。还可以记录呼吸频率、手指脉搏振幅或大脑活动等。

早在1962年,生理测量已经应用于声学领域。分析声音带宽和手指脉冲振幅之间的相关性[5], 是最早利用生理测量对声音的研究之一。但是,要在声学中应用生理测量,需要很多预设条件。经典的听觉实验需要受试者快速连续地评估许多声音,这并不符合生理测量的要求。与之相反,生理测试要求受试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听声音,在刺激间隔进行休息。这是因为应激反应不仅会导致某些生理参数的短期变化,更需要时间来将这些参数恢复到静止值。

 
伪迹

伪迹,即信号中的干扰,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它们主要是由测试者身体的移动引起的,会影响对身体反应的有效评估。用心电图测量心率或用胸带测量呼吸频率比皮肤电导率测量更有效,不容易受到身体移动的伪迹影响。

另外,在测量皮肤电导率时,身体的动作会改变电极的接触,从而改变测量的电导率。因此,当受试者必须移动带有电极的手,例如在开车时进行测试,是非常有挑战的。在这种情况下,测量脚底皮肤电导率,或结合手与脚的电极可以提供更好的数据质量。深呼吸甚至说话都会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皮肤电导率变化,引起信号变化,类似于压力引起的皮肤电导率增加。因此,在听力测量过程中不能要求口头反馈,必须通过鼠标和键盘回答。有可能受试者仅仅深吸一口气,这口呼吸的数据就会显示皮肤导电率上升。所有的测量参数都需要通过相应的算法进行伪迹校正。

2EDA信号中的伪迹

应激反应和心理声学

生理测量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虽然心理声学参数可以反映听众对声音的感受,对描述噪声影响有宝贵的贡献,例如DIN ISO 12913声景标准 [6]指出,单纯减小不必要的声音是不够的。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利用心理声学研究结果来全面地评估声音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评估声音品质。例如,根据对受试者的研究,声音尖锐度和恼人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我们的研究不是调查对特定声音的生理反应,而是声音的心理声学特性和生理反应之间的联系。得到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心理声学预测声音事件对应的某些压力效应,避免每次都进行复杂的生理测量。

尖锐度和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研究了声音尖锐度,即总响度的高频成分与应激反应之间的联系。由于较高的尖锐度通常伴随着较高的烦扰度,人们可能期待它会有更强的压力反应。因此,我们使用不同尖锐度的噪声作为刺激源,而其他噪声参数保持不变。为了避免测试间隙太久,在实验中还添加了认知测试,这样更易获得准确的结论。在这个测试中,所有受试者都处于相同的受控认知活动中,接近典型的工作环境。此类测试也为研究噪声对认知表现的影响提供了可能,这是另一种耳外噪声效应。

我们记录并分析了受试者的皮肤电导率,通过观察呼吸和校正伪迹算法,提高了信号质量并用以评估应激反应。

3:测试和间隙时的信号

数据分析显示,声音的尖锐度越高,产生的应激反应越强烈,在统计学上明显高于尖锐度低的噪声的反应,并且能更强烈地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尖锐度较高的噪声更有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认知性能评估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与我们的预想相反,噪声尖锐度越高,受试者的评估结果明显越好。基于能力-资源理论 [7],压力会耗尽注意力资源,在大脑中减少与任务无关过程的使用。然而,由于尖锐度较高的噪声会增加压力反应,身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可能导致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处理上,对认知表现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压力”(eustress)。需要注意的是,交感神经系统因此受到更有力的刺激,可能会对健康有长期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工作

除了皮肤电导率,HEAD acoustics 的基础研究中还分析了心率变异性和大脑活动。在未来,这些应该能够对声音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行更全面的评估。通过设计新的噪声评估实验,可以研究更多心理声学参数和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

借助在避免和消除伪迹方面的算法优化,我们得以分析人在更加活跃情况下的生理反应,例如驾驶者在开车时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生理反应与具体的驾驶模式联系起来,或者用于对比不同的车辆。

4:汽车中的传感器

摘要和结论

生理测量在评估噪声影响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挖掘这种潜力。通过无干扰的信号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精确地描述物理情况,我们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优化针对噪声研究的听力测试,并分析多个同步记录的生理参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潜力。未来,我们能够直接预测某种声音是否会引起压力反应,并加以避免。

[1] E. Daniel, „Noise and hearing loss: a review,“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7.5, p. 225–231, 2007.

[2] H. Faller und H. Lang, Medizinische Psychologie und Soziologie, 2006.

[3] H. Faller und H. Lang, Medizinische Psychologie und Soziologie, 2006.

[4] M. Spre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ctivation by noise,“ Noise and health, p. 49, 2000.

[5] G. Jansen und P. Y. Rey, „Der Einfluß der Bandbreite eines Geräusches auf die Stärke vegetativer Reaktionen,“ Internationale 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Physiologie einschließlich Arbeitsphysiologie, pp. 209-217, 1962.

[6] „DIN ISO/TS 12913-3:2021-06; Akustik - Soundscape - Teil 3: Datenanalyse (ISO/TS 12913-3:2019)“.

[7] E. Chajut und D. Algom, „Selective attention improves under stres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 231, 2003.

 

阅读杂志全文(德语版),请点击"Lärmbekämpfung": doi.org/10.37544/1863-4672-2022-01-13

联系我们